學會換位思考正向引導孩子身心發展
家庭是人生啟蒙教育的第一站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雖然孩子在幼兒期經歷還淺,但也會遇到挫折,這時家長的態度如何,教育方式如何,將直接影響孩子對挫折的認識和適應能力。

幼兒期的孩子愛提問、愛模仿、愛做游戲。在行為特點上,喜歡爭著做事,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,并常常表現出頑皮、不聽話等傾向,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。父母如果總是事事代勞,或有的指責孩子,有的心疼孩子小,生怕孩子做不好等,那么,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,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,形成膽怯心理。因此,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做些簡單的事,如自己穿衣,自己洗手洗臉,整理玩具、圖書等。孩子做對,要給予肯定表揚,做得不太好的地方,除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外,還應該鼓勵他們下次做好,增強幼兒發展自主性的積極性。
爸媽要讓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,在群體中,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榜樣1,然后模仿他的行為,這樣,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相對就減少了。在集體中表現自己,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,對他自主能力的發展也是一種促進。同時可多讓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,加強幼兒自信心的培養。
爸媽要了解孩子在各個時期的身心發展特點,在對孩子做錯事時要辨證地分析原因,多注重動機,少強調結果,不能一味地指責。同時,對孩子不良行為習慣也不能只批評指責,更不能譏笑打罵,否則更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
父母教育子女時,要采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,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形成和善交際、能和人合作又能獨立自主的性格特征。如果采用專制的方式,那么孩子較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、依賴性強、膽怯、看見陌生人害羞等現象。
對孩子不能過分寵溺,也不可過分嚴厲。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,多想想如果自己是一個孩子,自己會聽到什么類型的話既能認識到錯誤并改掉。當然這是在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的情況下!